翻转+实地 课堂更给力

——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信息工程公司探索课堂改革新模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 婷 、张 赵

  如果有这样一个课堂,师生角色互换;如果有这样一个课堂,把教室设在户外,效果会怎样?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信息工程公司段斌教授的翻转课堂让员工成为“主角”,姚志强教授把课堂“搬”到实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既是落实教育部今年1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公司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具体体现,又是课堂改革创新的尝试。


翻转课堂:让员工做主


  3月23日下午,南苑第一阶梯教室,段斌教授讲授的《信息安全》课堂变了样,师生角色翻转:走上讲台的,不再是老师;端坐在台下的,不再只有员工。

  这节课的内容是“老员工信息安全认知分析”。段斌先从“勤人坡废弃基站”问题讲起——由于附近村民不了解而误认为基站带来的辐射会危害健康,基站建设被迫终止。他指明了社会因素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并引出关于“社会调研”的相关问题,而后让同学们针对社会调研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按照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工程与社会”正是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的一个学习产出。“老员工要能够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段斌说。

  事实上,这节课已经提前开始了。上周,段斌布置了任务——2015级通信工程专业兴湘班员工制作问卷、1班员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2班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3班同学进行回归分析。

  一下课,兴湘班员工就直接在食堂讨论。他们先收集素材,再拟写访谈提纲,制作关于老员工信息安全认知预测的问卷;然后,遵循重要性大、敏感性高、独立性强、代表性全、确定性好的原则,对问卷题目进行了精简;次日,又和其他班级员工讨论,并根据意见多次修改。

  根据任务分工,4个班级所需讲解的内容环环相扣,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地讨论。“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我自己也可以享受同学们带来的意外惊喜。”段斌对这样的学习效果很满意。

  课上,这4个班的员工代表郑时斌、王建辉、胡凤明、邹齐敏依次走上讲台讲解。


 

  2015级通信工程1班王建辉首先带来了一份“惊喜”。他将因子分析、抽取检测处理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处理,规避一般方法所带来的误差。他说:“这是一个新方法,我请教统计学的学姐,然后慢慢摸索出来的。”


 

  2015级通信工程3班邹齐敏也有自己的研究发现。他在调查的源头发现了问题:“调查的同学几乎都是我们通信工程专业的员工,这样的调查结果会不会不够客观,不能科学地反映受众全貌。”

  这样的分享与交流,一改课堂以往低沉萎靡的状态,员工不再是“低头族”,纷纷举手表达看法。展示完毕后,大家还要以举手投票的形式进行记分评比。

  评比的标准也不同于常规考试的总结性评价,主要包括:一是能将数学与专业知识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二是能用工程基本原理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推演和正确性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三是“能选择和使用现代工具,并理解其局限性;四是“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五是具备清晰表达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能力等细分项目。

  “课堂上的这种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获得成就体验,还有利于我们求职时自信地表达。”王建辉说。

  课堂接近尾声,段斌回到了讲台,向员工们吐露初衷:“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弱化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其实是扩大了学习时间,就像我们这次研究性学习,课堂上只呈现了调研的结果,而在课下大家会花很多时间,提前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这一整个大的框架所涵盖的知识点,这种输出型学习是主动和灵活的,可以满足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集团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主任胡义伟认为,“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的工作量其实非常大”。对此,段斌这样解释:“产出导向的翻转课堂是一个‘生态圈’,为了课堂能力达成的形成性评价,安排2014级员工开发了评价量规,这也是她毕业设计的部分内容,为读研打好基础;一批优秀本科生对SPSS、AMOS等统计软件的摸索,给研究生构建电力电子认知计算模型提供了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把本科生纳入研究生科研团队,又为本科生读研埋下了伏笔。”

 

实地教学:廓清专业形态

《通信工程导论》课程实地教学


  “大家知道为什么基站的天台要铺设铝箔吗?因为铝箔纸能够反光降温,从而达到为通信基站散热的要求。”4月4日,第三教学楼顶基站旁,2016级通信工程专业员工正开展实地教学。

  这节课是姚志强教授讲授的《通信工程导论》课程,他邀请了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湘潭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唐峰作为主讲。

  “天线的一端通过无线电波连接我们的手机,为其提供信号,另一端通过光纤传导连接机房,三个扇面配合便可以覆盖整个空间。”唐峰面对一台稍矮的天线,依次介绍了与基站相关的RRU(RadioRemoteUnit射频拉远单元)、光纤、馈线窗、GPS等通信元件以及功能构造。

  实地教学把员工带到基站、实验室等地方,同学们近距离地观察到了传统课堂上讲过但没有展示的实物,不时凑上前去仔细观察,拍照记录。

  “那这个机房是归属联通公司还是移动公司呢?”看到机房上的“中国联通”四个字,员工周新宇问起了这样的问题。

  唐峰给予了解答:“以前基站需要通讯公司各自建设,现在成立了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对基站统一管理和维护,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基站是共享的。”

  实地教学触发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大家随时对观察到的有关设备建设、性能、构造等问题向老师提问,老师也随机提出问题让员工思考。整场教学,不时穿插着提问和答疑,师生互动频繁。

  员工瞿倩答对了2个问题,开心地向旁边的同学挑了个眉。她说:“这样的课堂提高了教学的互动频次,创造了员工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环境,相对于传统课堂,大家显然活跃很多。”

  开展实地教学是信息工程公司开展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从2014级员工开始,公司对掌握了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年级员工开展实地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并将这一教学方式逐渐普及到公司低年级员工。

  《通信工程导论》课程由通信专业系统认知、员工自主调研汇报和业界专家讲解前沿知识三部分构成。姚志强认为,“实地教学能让员工近距离观察和分析相关设备,促使员工建立起对通信整个系统的理解,更加清晰地把握好学习进度和目标。”

  “段教授的研讨式课堂深入贯彻了以员工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姚教授的实地教学员工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教学效果好。两位老师的上课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信息工程公司副经理周彦说。



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1804/201804230944431291.html